开叶泽,收拾好桌面散乱的笔墨,在叶泽的注视下一声不吭地快步跑到屏风后。
叶泽坐在原地,看着他慌乱的背影出神。
从第一次看见卫晓宇时,他就让暗一查过卫晓宇的来历,自是对他的来历有过一番了解。
小卫子原名卫三,是丰林县某一农家的三子,入宫后被赐名为小卫子,师从李公公。卫家世世为农,家中并不富裕,受前一任皇帝剥削,如同天下众多农民家庭一样,家中益发贫穷,最终无法,只能凭借一老乡的关系将家中最小的儿子送入黄门。
卫晓宇的表现以及他说的话,都与暗一调查回来的信息无一处吻合,叶泽眉头愈聚愈拢,暗一跟着他多年,至今没有出过一次差错,所以——
小家伙,你到底有什么秘密瞒着我呢?
太后的生辰如火如荼地准备起来,来自各地的士族们纷纷进宫,整个皇城上下都呈现出一派喜气。
连日来,陆文翰带领的军队捷报不断,一路扫荡过去,所到之处当地官员皆上报喜讯,陆卫尉此次“戴罪立功”,不仅将传闻中的反动势力一一压下,还沿途把一干山贼都清理干净,将之前朝堂上亡国的忧虑一扫而空。
恰逢太后生辰,朝臣纷纷表示这都是太后洪福齐天,才会让这一切安然顺利地解决。
然而这等欢天喜地的情况只维持了短短几天,在太后生辰前两天,西北传来了戎狄进犯的消息。
一时之间,整个朝堂乱作一团,上书的文件接二连三,与前两天喜气洋洋的朝堂对比,简直是天壤之别。
“皇上,戎狄进犯军队声势浩荡,臣认为应派重军镇压。恰逢太后生辰,此事应尽早解决,不宜过分延误。”
“臣附议。”
“臣附议。”
提出迅速派兵的呼声越来越高,皇上没有发表任何意见,朝臣虽心急如焚,却也无可奈何,只能继续上书。
“此事兹事体大,臣认为贤王是最佳人选,陆卫尉率领的军队捷报连连,贤王带领陆卫尉多年,无疑是此次西北之事的第一人选。”
“皇上,藴辽州之事已由陆卫尉极力镇压,太后生辰将至,各地士族从全国纷至沓来,皇城暂时无忧,请皇上派贤王出征西北。”
其中一位文臣义正言辞地提出此建议,朝堂上一时陷入沉默之中。
由贤王出征无疑是最好的选择,然而皇上与贤王关系甚好这是世人皆知的事实,西北此次动作太大,两相权衡,不知皇上会如何抉择。
叶玄看着众人上书的奏折,表情严肃,底下的朝臣一时无话,都在等候他的判决。
他将手上的奏折往案上一放,在寂静无声的朝堂上发出“啪”的一声巨响,底下的人莫不暗自心惊。
“左卿,你方才提议让贤王出征?”
被点到名字的,便是刚才提出贤王是最佳人选之人,他敛了一下神情,上前一步,俯身道:“回皇上,臣认为陈大人所言甚是,藴辽州之事已日渐平定,由此可见陆卫尉的过人之处,而贤王有多年带兵经验,此次西北之事,臣认为由贤王出征,是最理想的方案。”
“哦?”叶玄抬眉看了他一眼,“其他人也如此认为?”
此话一出,几乎无人敢吭声,然而刚才被提到的陈大人仅静默了一瞬,上前开口就说:“皇上,纵观目前形势,可领兵出征的只剩下刚从蓬锦归来的曹将军,以及带兵多年的贤王二人。曹将军远赴蓬锦,回来尚且不足五天,而贤王则在宫中修养多日,臣以为贤王乃最佳人选。”
经由陈大人如此一说,众人才骤然想起几天前刚凯旋归来的曹将军。
陈大人一片忠心,心里没有别人那么多弯弯道道,只从实际出发,因而他认为贤王最好,就只要求皇上派贤王出征,然而其他人却不似他那样,经他这么一提醒,其他官员立即将主意打到曹将军身上。
朝堂上随即讨论开来,叶玄扫了一眼,默不作声,他的视线放在站在最边上的贤王身上。
叶泽平时鲜少出现在朝堂之上,今天却出现在这里,结合今天众人讨论的事情,叶玄哼笑一声。
前几天两人不欢而散,叶玄本就窝了一肚子火,如今再看他这副迫不及待的模样,心底的怒气更盛。
过了片刻,他拍了拍桌子,示意众人安静下来,朝叶泽说:“贤王对此事有何想法?”
众人纷纷把目光移向贤王,被点名的叶泽不慌不忙上前一步,抱拳回道:“回皇上,臣随时听候指挥。”
“哼。”叶玄声音很轻地哼了一下,只有站立在一旁的李公公听到,然而即便听不到这一声,余下的人也能猜得出皇上的表情。
“左卿,你来说说。”叶玄点名刚才发表言论的左侍郎。
左侍郎顿了一下,随后道:“回皇上,臣认为曹将军与贤王都有多年带兵经验,两位在用兵上皆无人可指摘。此次西北之事事发突然,贤王在宫修养多时,行兵未免生疏,需耗费一定时日方能出征,曹将军虽归来不久,但两相权衡,臣以